服務熱線
18321282235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David Fajgenbaum正試圖改變自身患有的一種可怕疾病的治療前景。圖片來源:April Saul
我出院時產生了一種深刻的感受:你需要充分利用好每一秒。
在第三次差點以后和死亡第四次到來之前,David Fajgenbaum有了新的座右銘:想到什么,抓緊去做。“我出院時產生了一種深刻的感受:你需要充分利用好每一秒。”在大學里曾是足球運動員的Fajgenbaum,今年31歲,有著一頭剪得極短的黑發,握起手來堅定有力。這讓他看上去充滿青春活力。不過,這掩蓋了一個可怕的現實。或許明天,Fajgenbaum再熟悉不過的病癥便會卷土重來,導致他的每個器官都出現衰竭并將其送進重癥監護室(ICU)。
6年前,當Fajgenbaum遭受盜汗、疲勞和體重下降帶來的痛苦時,他正在醫學院讀三年級,并且輪轉到婦產科接受培訓。“我并不明白到底怎么一回事,但知道情況有點不妙。”在健康狀況惡化的同時,Fajgenbaum還是咬著牙,繼續接生嬰兒。挺到婦產科考試結束后,他踉踉蹌蹌地穿過幾個街區,來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醫院的急診室。
“他們做了一些血液檢查,并且告訴我,‘Dave,你的肝臟、腎和骨髓都不起作用了。到底發生了什么事?’”Fajgenbaum直接住進了醫院。引發暫時性失明的視網膜出血以及器官功能衰退使他進了ICU。在那里,未被確診的他待了將近7周。zui終,Fajgenbaum*了。困惑不已的醫生則“不停地說,‘我們只能希望它不會重來。對于病情,我們一無所知’”。
出院后的頭幾周,Fajgenbaum翻閱了上千頁追溯到童年時期的醫療記錄,以便尋找醫生可能錯過的一些東西。隨著他的就醫經歷逐漸展現,Fajgenbaum了解到,潛在殺手是一種罕見的惡性免疫疾病——卡斯特雷曼氏癥。在美國,每年約有5000人患上這種疾病,但令人沮喪的是,人們對它的了解嚴重不足。
可怕的診斷
1954年,波士頓病理學家Benjamin Castlemanzui先描述了卡斯特雷曼氏癥。一名40歲高管的病情難住了Castleman:他出現了發燒、全身虛弱的癥狀,且長有異常腫塊。醫生zui初懷疑是癌癥或其他疾病,但手術時被移除的腫塊zui終證實,這是一種*不同的疾病。后來,它被稱為單中心或局部化卡斯特雷曼氏癥。
這種疾病被認為有點像帶有自身免疫功能的前淋巴瘤。淋巴結中的細胞會擴散并攻擊各個組織。隨著時間的流逝,醫生將一種名為白細胞介素-6(IL-6)的免疫系統信使指認為罪魁禍首。他們開始相信,當淋巴結分泌過量IL-6,從而在局部或整個身體引發大規模炎癥反應時,卡斯特雷曼氏癥便會加劇。
在流感癥狀和器官衰竭第二次發作時,Fajgenbaum被診斷患上了這種疾病zui危險的亞型:特發性多中心卡斯特雷曼氏癥。對于生命垂危的卡斯特雷曼氏癥患者,內科醫生采用了通常的治療方法:高強度*,以便清除正在攻擊健康組織的免疫細胞。
盡管接受了治療,但Fajgenbaum變得衰弱無力。醫生告訴他信奉天主教的家人,Fajgenbaum可能活不下去了。一位牧師被叫來做臨終祈禱。那是2010年11月,當時Fajgenbaum只有25歲。
然而,兩天后,他的身體開始恢復平穩。為了守護自己的健康,Fajgenbaum決定前往美國西部,咨詢一名卡斯特雷曼氏癥的專家。這人便是阿肯色大學醫學院的Frits van Rhee。在此次尋訪期間,Fajgenbaum的癥狀又回來了。這一次,他用上了7種*藥物。緩慢的恢復之后,Fajgenbaum再次處于死亡邊緣。
盡管此前6個月里有4個半月在住院,但Fajgenbaum仍感到比較樂觀。“我相信醫療系統會把我的病情搞清楚。”同時,他翻閱的研究論文也讓人頗感欣慰。
然而,有一天,當Fajgenbaum觀察來自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淋巴結影像時,他發現了一些奇怪的地方。“他們擁有和卡斯特雷曼氏癥病人幾乎相同的淋巴結特征。”Fajgenbaum說,“這太奇怪了。”在卡斯特雷曼氏癥中,淋巴結異常被視為疾病的驅動因素;而在紅斑狼瘡中,它們是一種反應或者副作用。Fajgenbaum懷疑,增大的淋巴結是否和在紅斑狼瘡中一樣,是卡斯特雷曼氏癥產生的結果而非起因?
Fajgenbaum需要醫療界的幫助。他搜尋了PubMed數據庫,以尋找每位發表過關于卡斯特雷曼氏癥文章的研究人員,并且寫了400多封私人郵件,邀請他們參加自己在當年12月美國血液學會上組織的一次會議。
在亞特蘭大,27位卡斯特雷曼氏癥專家聚集在會議中心的一間會議室中,還有5位通過連線現場。作為離畢業還有6個月的無名醫學生,Fajgenbaum主持了此次會議。會上,關于這種疾病的專業術語以及哪些細胞值得研究存在很大爭議。
Fajgenbaum開始相信,這些挑戰更多地根源于商業而非科學。他認為,要破解卡斯特雷曼氏癥,自己需要攻讀工商管理碩士。于是,Fajgenbaum成功申請了UPenn沃頓商學院。
的簡歷
“我還記得他來面試的情形。”在沃頓商學院教授醫務管理的June Kinney說,“他看上去很有活力……他怎么能做到有這樣的陰影籠罩在頭上卻看上去如此健康?”
給Kinney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Fajgenbaum現有的計劃,還有其過去因悲劇催生的成就。在他19歲時,母親死于腦癌。處于悲痛和孤獨中的Fajgenbaum成立了一個名為AMF的機構,以撫慰那些悲傷的大學生。當時,AMF代表著“生病的母親和父親”,同時是Fajgenbaum母親的名字Anne Marie Fajgenbaum的首字母組合。自從被重新命名為“積極地勇往直前”,目前AMF已在美國高校擁有55個分支機構。
Fajgenbaum表示,發起和運營這家非營利性機構是*變革卡斯特雷曼氏癥領域的“zui終訓練場”。Kinney對此表示贊同。“在沃頓商學院,并沒有很多人能在那個階段取得這樣的成就。”Kinney說,“很明顯,在激勵并啟發人們建立類似機構方面,需要很多與生俱來的天分。”
在沃頓商學院,Fajgenbaum創建了卡斯特雷曼氏癥協作網絡(CDCN)。他還從關于談判策略、藥物研發經濟學、決策和管理學的課程中汲取了諸多經驗。
招募人選
“我是他們機器中的一個齒輪。”在哥倫比亞大學管理了一個50人實驗室的微生物“獵人”W. Ian Lipkin說。雖然Lipkin很熟悉病毒形式的卡斯特雷曼氏癥,但不知道還有像Fajgenbaum一樣的病人并沒有這種病毒的任何明顯跡象。
Lipkin非常適合Fajgenbaum的宏大計劃:確認zui迫切的卡斯特雷曼氏癥項目,然后為每項工作招募的人選。Fajgenbaum通過一個門戶聯絡了上百名研究人員,借助眾包效應列出了可能的卡斯特雷曼氏癥研究清單,然后排出優先順序。該策略受到沃頓商學院一次練習課的啟發——所有800名一年級商學院學生不得不共同想出5種對抗氣候變化的方法。
這個性網絡當時已有約350名研究人員,并且獲得了成功。日本的兩名內科醫生和挪威的1名內科醫生分別提供了一些樣本。zui終,CDCN為Lipkin收集到34個樣本。
與此同時,今年2月,CDCN、UPenn和一家制藥公司簽署了患者注冊登記協議。其開支和公司身份仍未公開。目標則是更好地理解卡斯特雷曼氏癥的軌跡、分析患者正在接受哪種療法,并且辨別出可能發揮作用的療法。
清單上赫然在列的是Fajgenbaum自身的試驗性療法。目前,他已連續兩年半使用免疫抑制劑,并且保持著健康。Fajgenbaum體內的“患者”想“從山頂上尖叫”,告訴每個人嘗試他的療法;體內的“醫生”則非常謹慎,甚至拒絕把它講出來,擔心這種良好的健康狀況只是偶然。如果Fajgenbaum保持著3年不復發,即再堅持約6個月,他便計劃提交一份描述其經歷的病例研究。
“我需要非常謹慎。”Fajgenbaum說,因為他并非只是另一位普通的卡斯特雷曼氏病人。
郵箱:sale1@shybsw.net
地址:上海市滬閔路6088號龍之夢大廈8樓806室
Copyright © 2025上海鈺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滬ICP備15014166號-7
技術支持:環保在線 管理登錄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