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8321282235
近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從事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利用嵌入微針頭的貼片直接將腫瘤*藥物送達黑色素瘤位點。研究結果表明,相比于其它方法該技術能夠更加有效地靶向黑色素瘤。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Nano Letters上。
目前癌癥*研究主要著重于使用anti-PD-1抗體幫助T細胞識別癌細胞,進而達到殺傷癌細胞的治療效果。但是該方法仍然存在許多挑戰,比如anti-PD-1抗體通常需要注射到血液中,無法有效靶向腫瘤位點,再者抗體過量還會造成一些副作用,比如自身免疫紊亂。
為了克服這些問題,研究人員開發了使用微針頭進行anti-PD-1抗體局部給藥的貼片,這些微針頭由透明質酸制成。研究人員將anti-PD-1抗體與葡萄糖氧化酶一起包埋在納米顆粒中,再將這些納米顆粒裝載到微針頭排列在貼片上。
當把貼片貼在黑色素瘤位點,血液會進入微針頭,血液中的葡萄糖與葡萄糖氧化酶接觸產生酸性物質,緩慢破壞納米顆粒,隨著納米顆粒不斷降解,anti-PD-1抗體就會被釋放到腫瘤組織中。這種技術能夠穩定持續地將抗體藥物直接送達黑色素瘤位點,有效增加anti-PD-1抗體在腫瘤微環境中的存在時間。
研究人員在小鼠模型上檢測了這項新技術治療黑色素瘤的能力,他們將這種裝載了anti-PD-1抗體納米顆粒的微針頭貼片與直接將anti-PD-1抗體注射到血液中以及直接將anti-PD-1抗體注射到腫瘤中這兩種方法進行了對比。
40天之后,40%使用微針頭貼片的小鼠存活下來,檢測不到黑色素瘤的存在,而對照組中的小鼠全部死亡。他們還制備了一種包含anti-PD-1抗體和另外一種叫做anti-CTLA-4的抗體藥物雞尾酒,研究結果表明,40天之后有70%的小鼠存活下來,并且檢測不到黑色素瘤的存在。
研究人員表示,利用這種持續局部釋放的給藥方式,只需使用相對低劑量的藥物便可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同時還可以降低自身免疫紊亂的風險。他們希望能夠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盡早實現該技術的臨床轉化。
郵箱:sale1@shybsw.net
地址:上海市滬閔路6088號龍之夢大廈8樓806室
Copyright © 2025上海鈺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滬ICP備15014166號-7
技術支持:環保在線 管理登錄 sitemap.xml